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源遠流長談春節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文/陳巍杉 圖/攝於戴口罩規定加嚴前

  歲時節令當中,意義最重要的節日是春節,一般來說,春節約自臘月(十二月)二十四日的送神日開始,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止。
 
除夕圍爐 恭喜發財
 傳說農曆年底有「年獸」危害世間,四處橫行、傷人吃人,所以家家戶戶聚餐,享受最後的團圓時刻,直到除夕夜過完,年獸遠走,大家紛紛慶祝劫後餘生,互相恭賀又「過」了一「年」,長大一歲,因此留下除夕夜圍爐,初一賀歲的習俗。每當除夕夜前,民眾在門口張貼紅色棉紙製成的春聯,上面寫著祈求吉慶的字句,即有辟邪的意義。
 大年初一至初五,稱為「新正」,大年初一稱為「開正」、「賀正」,民眾祭拜神明、祖先,祈求子孫在未來新的一年能夠諸事平安。家家戶戶也在神明廳或公媽廳的供桌上,擺放著水仙花、牡丹花或梅花來祭神及祭祖,近來也盛行以銀柳、發財樹等代替。
 應景的年節供品繁多,包括預祝年年高升的年糕(甜粿)、柑塔(柑橘疊成塔型)、蘿蔔糕、芋頭糕、發粿(有發財、發達之意)、長年飯等。臺灣有些地區會在飯上再放一顆紅棗,象徵「早發」;也有民眾在飯上插春花(市面有售漂亮的現成品,也可以自行用紅紙剪成碎花狀),「春」為閩南語「剩」的諧音,代表糧食有餘之意。
 
瘋搶頭香
 許多民眾在新春期間,從除夕夜開始便前往廟宇祈福,故有些廟方會事先將廟門暫時封閉,直到向神明請示的吉時屆臨,一聲令下打開廟門,此時擠在門外的信眾蜂擁而進,搶著插上新年的第一炷香。據說搶到「頭香」的民眾會受到神明特別眷顧,獲得滿滿一年的好運道。
 
點燈祈福
 寺廟於新春亦提供點燈祈福服務,分為平安燈、光明燈、元辰燈、財利燈、文昌燈等。在佛教當中,本有燃燈供養佛、菩薩,祈求開啟智慧、身體健康、事業成功之習。在道教傳統中,燈於南北朝時已成為「五供」:燈、花、香、茶、果之一,具有「上照諸天,下明諸地,八方九夜,並見光明」的意義。演變至今,許多民眾於新春前往各寺廟點燈,祈求神明庇佑,賜予平安。
 
喜回娘家
 正月初二是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,通常是由舅子或晚輩迎接,而女兒、女婿會攜帶「伴手」或「等路」為見面禮,一般宴請會在中午。結婚第一年的夫妻回娘家時,傳統上娘家會準備一對帶著頭尾青(連根帶葉)的甘蔗,以及公、母各一的「帶路雞」,讓女兒帶回婆家,甘蔗象徵從頭到尾甜甜蜜蜜、節節高升,帶路雞則有早日繁衍子嗣的寓意。現代都市家庭養雞不易,也有人以工藝品模型代替,同樣有吉祥象徵。
 初三晚上相傳是「老鼠娶親」的日子,應早早熄燈就寢,不要打擾娶新娘的好事,有些地區甚至會在廚房撒點食物,以為祝賀。俗語有「初一早,初二早,初三睏到飽。」從維護健康的角度來看,初一到處行春、拜年;初二奔波回到娘家作客,已讓人疲累不堪;初三好好休息,可為迎接開工做好體力上的準備。
 
迎接諸神
 據說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(有些地區是二十三日),灶君或民間諸神要回天庭,向玉皇大帝述職,報告人間善惡,俗稱送神日。十二月廿五日玉帝會派遣代天巡狩之神或其他天神下凡,監護人世。有些廟宇習慣在送神日後,將廟中的籤詩桶暫時收藏,表示神明不在廟中,無法繼續回應信眾請求,直到接神日祭拜諸神過後,再度將籤詩桶開放,提供民眾求取。
 到了初四接神日(亦稱迎神日),在民間信仰中是灶君或諸神回到凡間,繼續保佑百姓的日子,故家家戶戶虔誠祭拜,迎接諸神。因為諸神每年好不容易回天庭團聚,基於人情味的關係,希望讓神明在天庭多享受一會兒,所以民眾在初四午時以後才祭祀神明,迎接神明回返人間。俗話有:「送神早,接神晚」,因此接神祭拜儀式大多是在下午才舉行。一般會準備牲禮如豬肉、雞肉、魚肉,四果如柑橘、蘋果、香瓜、葡萄等,還有酒、年糕、發糕、桂圓、米果、麻粩、寸棗、生仁糖、冬瓜糖等應景供品祭拜,茶水則多使用甜茶。
 所用紙錢除了一般所謂的金紙之外,必定焚燒「雲馬」或「甲馬」,這是一種繪有馬匹與隨從武士的紙錢,可提供諸神作為交通工具;有些佛教信眾也會在此時焚燒紙蓮花給佛、菩薩等。
 古代習慣民家初四接眾神,商家初五迎財神,但是現代社會,有迎財神需求者已不限於商家,也有民家在初四時一併迎接財神。
 
開張大吉
 傳統歌謠中有「初五隔開」歌詞,描述此日為新春新正與平常日的分水嶺。從初五到二十日之間,皆為商家正式「開市」的好時間,臺灣一般選擇初五開張,因為該日是迎「五路財神」的好日子,取其吉祥之意,也希望來年生意更興旺、財源廣進。財神分為「文財神」和「武財神」,前者指比干、文昌帝君、福德正神;後者指關聖帝君(三國名將關羽)或玄壇真君(《封神演義》當中的趙公明)等。
 傳統上開市當天,商家先在招牌上繫紅彩,店內掛上大紅紙書寫的「開市大吉」、「黃金萬兩」、「招財進寶」、「生意興隆」等吉利字句,發紅包讓員工團拜或設宴席,有時也搭配新春促銷活動。開市的供品一般以三牲和果品為主,還燒壽金、刈金、福金等金紙,祭拜完畢鳴放鞭炮驅邪,祝賀開張大吉。
 
禁忌習俗
 華人文化源遠流長,傳統年節禮俗、禁忌,隨著祖先崇拜,以及儒、釋、道合一的信仰文化,深植民間,代代相傳。即使經過西方文明的長期影響,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,仍可見到春節禮俗、禁忌不同程度的保存在生活當中。
 從除夕圍爐到初三(初五),漢人忌諱掃地、傾倒垃圾等事,唯恐不潔之物污染了行經人間的神靈,亦有不讓家中福氣、財氣外流之意;另有一說為掃帚神平常為人們清潔了一整年,體恤其辛勞,讓祂於春節休息。
 初一時與人爭執、哭泣或打罵小孩為大忌,華人往往希望未來一年可以有吉祥好兆頭,因此忌諱上述事項發生,以免負面情緒、人際紛爭等日後層出不窮。初一若不慎打破日常器物,被認為年初即破運,甚至可能陸續有人破、家破、財破等厄運,所以應將碎片等以紅紙包起,並且口中念著「歲歲平安」(「碎」的諧音)等吉祥語詞,以避免災厄。
 自古以來,不同地區的人們在新春期間(初一到初七),有著不同的殺生禁忌,免得來年招惹各種兵災、刀災,且於一年的開始,先禁殺生,也是感念上天好生之德。各地風俗不同,河北、山東、江蘇部分地區初一茹素,臺灣有些地區初一早上習吃素齋。
 過年還有「忌針」一說,據說因擔心婦女不慎將針刺到神靈身上,遭到不祥災禍。根據專家研究,此說亦可能源於憐惜婦女一年到頭操持家務,過年前忙著打掃,張羅年節敬神供品、圍爐食物,若再忙於針線活,恐將疲勞過度而不慎受傷,因而發展出忌針習俗。
 
榮服處、榮家歡喜迎春
 輔導會十九所榮服處,每到春節前,便會同榮欣志工到各退舍及特(較)需照顧的榮民長輩家中,幫忙打掃環境,貼春聯,贈送保暖衣物;也會安排做年菜、圍爐,與榮民長輩一同迎接春節。
 十六所榮家更是熱鬧,先是請家區的書法家寫春聯,分贈各房舍張貼於大門口;同時張燈結綵,把家區布置得喜氣洋洋,輔導會也發加菜金,各榮家安排合適的圍爐活動,如無疫情會安排許多表演,包括舞龍舞獅、戲曲表演、歌手演唱等,讓榮家住民都能歡度春節,迎接嶄新的一年。
 農曆春節期間,因受疫情影響,出國旅遊受限,但您也可以選擇於國內,在合適的時間、至合適的景點走春、賞花,至宮廟祈福,祈求平安健康。如能在家看看電視、影片、上網看展覽、聽音樂、看小說,也是很好的選擇。
 
(點閱次數:330)